春夏之交的武陵山,峰峦叠嶂、青山如黛,恰似一幅动人的水墨画。位于武陵山深处的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常年活跃着一支名为青花女子民兵连的队伍,一茬茬姑娘们因扎根深山、奉献深山、建功深山而誉满荆楚。
“山高石头大、谷深人烟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高坪镇青花公社(现青花社区)所处环境的生动写照。当时,青花女子民兵连的前身“青花女子民兵班”的姑娘们在扎实做好战备训练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社组织的“治山治水治穷”活动,她们训练场上苦练杀敌本领、荒山之中抡锤开山造田、助农行动时巾帼不让须眉,并因表现突出被原武汉军区授予“铁姑娘战斗队”荣誉称号。60多年来,青花女子民兵连积极弘扬“铁姑娘”精神,演训比武勇扛红旗、救灾一线冲锋在前、助民为民甘作奉献,在土苗山寨间持续书写着“铁姑娘”新的时代芳华。该民兵连先后20余次受到军地表彰,现任连长黄美清还被湖北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表彰为“民兵先进个人”。
仲春时节,武陵山区的微风轻拂,仍有阵阵寒意。清晨的薄雾仍未散去,黄圣秀、谭元梅、谭绍英、郭青菊4位青花女子民兵连的老民兵在新一代“铁姑娘”的簇拥下,信步登上山顶参观她们上世纪亲手修建的层层梯田。
重回故地,老一辈“铁姑娘”们感慨万千,“困难纵有九十九,难不倒咱们一双手。凿石千方砌田坎,背土万筐一亩田。”83岁的黄圣秀讲到这句话时,眼里闪着光、泛着泪,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扬起了自豪的笑容。一时间,恍若穿越时空又看见那群扎着粗辫、肩扛石块的“铁姑娘”们。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始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物资匮乏。为了让更多人吃饱肚子,青花公社开展“治山治水治穷”活动,组织民兵进行“坡改梯”土地治理。作为女子民兵班的班长,黄圣秀带领十几名女民兵和男民兵们较着劲干,打炮眼、砌田坎、背土方、造梯田,抢着担最重最累的任务、干最苦最脏的活。
“别看我们是女,当年可都能挑起100多斤重的石头咧。”黄圣秀笑着对记者说,女民兵们做起事来都不惜力,宁可不吃饭也要完成任务。她说,女民兵谭元珍挥舞大锤的姿势像一张绷紧的弓,在岩石上连打680锤、凿出2尺多深的炮眼,双手磨起血泡也没叫过苦、喊过累,那时大家总说,“‘铁姑娘’做起事儿来比男人还‘爷们’。”
明知路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老一辈女民兵们正是凭着这股顽强的意志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数年的努力将乱石嶙峋的土石坡变成了“既养眼又养人”的层层梯田。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不只在“三治”活动中,训练场上女民兵们的表现同样让人刮目相看。“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都迅速赶到训练场地,参加射击、投弹等军事训练。”老民兵谭绍英16岁加入“青花女子民兵班”,这位曾经的“射击困难户”开始时连枪都拿不稳,因为训练身上也经常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她有股不服输的劲,经常自己加班训练,最终成为了能精准击中百米外靶心的“神枪手”。她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虽然当时训练很苦、条件很差,但大家人人能吃苦、个个有精神,相互比着当标兵、站排头,且有多人在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中摘金夺银。
几十年光阴流转,虽然女民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铁姑娘战斗队”的旗帜在演训场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高扬。上世纪七十年代,几名犯罪分子流窜至青花社区附近,女民兵们连续三天三夜轮班值守,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展开搜捕并成功抓获犯罪分子,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几年前的一个汛期,高坪镇遭遇极端天气,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流顺着国道灌入大店子村,村庄瞬间被淹。青花女子民兵连连长黄美清火速召集女民兵们携带设备奔赴受灾现场排泄雨水、抢救物资、救助村民、疏通道路,女民兵们不畏风雨连续奋战20余小时,以实际行动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望着女民兵们的身影,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铁姑娘’总能在关键时刻冲上去,老传统一点都没丢。”
如今的青花社区被绿水青山环绕,洋房遍地、游客如织,金黄的花浪从山脚一路翻涌至云端。昔日“铁姑娘”们靠双手战天斗地打造的“口粮田”,已成了吸引游人打卡拍照的背景画面。
青花社区地处鄂西南山区,曾经因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条件落后一度让客商望而却步,发展停滞不前。2005年,青里坝村党支部书记、原青花女子民兵连指导员唐瑛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再难也要修一条致富路”。那段日子,唐瑛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天跑完镇里跑县城,到设计院研究规划、向上级政府机关争取支持、找客商拉投资建项目。在她和村干部们的不懈坚持下,该村的旅游路建设项目成功列入政府规划并开工建设。旅游路通车的那天,村民们欢呼雀跃地来到村口,围拢在唐瑛身边道出了内心的话、流下了感激的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青花女子民兵连指导员龙严君指着青花社区的沙盘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在“铁姑娘”们的推动下,青花社区依托所处环境和民族特色优势打造形成了集文农旅融合、医康养融合于一体的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吸引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这位“85后”指导员感慨道:“现在推开窗,处处都是游客的笑脸。”
走进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小桥流水尽显清新优美,古朴根雕彰显神秘悠远,还有张家的豆腐坊、李家的米酒馆,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创意均来自“铁姑娘”们的慧心巧手。如今,青花田园综合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美丽乡村民宿区等五大功能区全部建成,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乡亲们信任咱,就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青花女子民兵连的女民兵们发挥各自特长,带领村民探索致富新路。一次,在外地从事网络工作的女民兵刘礼桃得知,村里的农产品因为线下采摘销售回本慢、周期长而影响了销量、削减了利润。她毅然返回家乡,与民兵连姐妹们开通了直播带货平台,让村里的六月雪梨、甜柿子等特色水果很快走红网络并畅销多个市场,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今日的“铁姑娘”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近年来,新一代女民兵带领村民探索推开了“农旅+工旅+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成立药材种植、民宿旅游等5个专业合作社,其中特色产业基地20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大棚40个、种植中药材500多亩、产品加工厂房5800平方米,每年为全村增收数百万元。
“手上那个拿着花扇子,耍耍那个打起花样子,三中全会那个精神哟,学深悟透才是好样子……”去年夏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青花女子民兵连的女民兵便将全会精神编成当地的曲艺形式“耍耍”调并广泛传唱。
高坪镇共有人口5.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等14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2万,文化多元、习俗繁多。这些年来,青花女子民兵连的女民兵们利用业余时间成立文艺宣传队并积极学理论、排节目,在给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把党的声音传播到了山区的角角落落。
“移风易俗作表率,传播新风当模范。”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在高坪镇,曾经随着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裕,一些人便滋生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邻里矛盾也时有发生。对此,“铁姑娘”们以挖掘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创建了建始县土家族原生态民族文化宣传队,先后策划开展了文明乡风大型文化志愿活动100余场,带领群众破陋习、树新风。
“石榴开花叶儿翠,当堂坐的十姊妹,十个姊妹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前不久,一场生动展现土家族传统风俗的表演在建始县业州镇乐家坝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唱歌的黄美清、杨万慧、姚永忠等人都是青花女子民兵连的民兵。近年来,她们组织文艺骨干跋山涉水,走访30多位古稀老人,挖掘、搜集并整理出20多首民歌,自编自导了30多个富有乡土气息的情景剧节目,并将其搬上舞台、送入乡村。同时,她们还积极为各个村庄培养文艺骨干,带动全镇建起了70多个群众性文化宣传小分队,点燃了文明乡风的点点“星火”。
这些年来,“铁姑娘”们带领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倡导并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常态组织开展廉政礼仪教育,并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艺带头人等活动,助推村民养成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青花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常见巾帼红,绽放山野间。六十余载春秋,青花女子民兵连的女民兵们扎根深山作奉献、甘披戎衣写芳华,正用别样方式演绎着“铁姑娘”们的时代新风采。”(本文图片由李晓明摄)